bst365正规真人导航

企业分站 | 网站地图 | RSS | XML |
仪控电缆低压电缆核级电缆
新闻

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该怎么确定?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bst365正规真人导航 >> 行业新闻

控制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该怎么确定?

发布日期:2025-08-28 00:00 点击:

控制电缆厂家


在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楼宇控制等复杂电磁环境中,控制电缆作为信号和指令的“神经”,其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这些“神经”无时无刻不暴露于各种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的“风暴”中。屏蔽层,作为电缆抵御干扰的“铠甲”,其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屏蔽层本身的质量,更取决于“铠甲”的接地方式是否正确。一个错误的接地决策,非但不能防灾,甚至可能引火烧身,成为干扰耦合的新路径或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科学地确定控制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是电气、自动化和仪表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本文将从干扰机理、接地原则、各种方式对比到实施要点,全面阐述这一课题,为您提供一套清晰、可靠的决策框架。

第一章:理解核心——屏蔽与接地的根本目的

在讨论“如何做”之前,必须彻底理解“为什么”。

1.1 屏蔽层的作用:

控制电缆的屏蔽层(通常为铜丝编织网、铝塑复合带或组合屏蔽)主要承担两个角色:

抵御外来干扰: 像法拉第笼一样,将外部电磁场中感应的噪声电流导入大地,保护内部芯线传输的微弱信号不受影响。

抑制内部辐射: 阻止电缆内部信号产生的电场向外辐射,避免成为干扰源影响其他设备。

1.2 接地的目的:

“地”在此处并非单指大地,而是作为一个公共参考电位点和低阻抗的噪声泄放路径。接地的核心目的是:

为屏蔽层提供有效的电荷泄放通道: 让屏蔽层上感应的噪声电流能够以短、阻抗的路径流向大地,而不是通过其他不可控路径耦合进信号电路。

建立等电位: 避免屏蔽层与地之间形成电位差,该电位差本身就可能成为共模干扰电压。

关键在于: 只有为屏蔽层提供完整、连续、低阻抗的接地路径,才能使其真正发挥“铠甲”的作用。任何接地点的缺失或路径的高阻抗,都会使屏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全失效。

第二章:权衡决策——四种主要接地方式及其适用场景

确定接地方式,本质上是为屏蔽层上的噪声电流选择一条佳回家之路”。以下是四种主流方式,其选择取决于干扰类型、信号频率和系统结构。

2.1 单端接地(One-End Grounding)

方式: 将屏蔽层仅在电缆的一端(通常在控制柜/信号源端)进行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另一端悬空并做绝缘处理。

抑噪机理: 主要用于抑制低频电场干扰(如50/60Hz工频)。它避免了因两端地电位不等(地电位差)形成地环路电流。该电流流过屏蔽层时,会通过互感耦合到信号线,形成地环路干扰,这在低频情况下尤为严重。

优点: 彻底杜绝地环路电流和地电位差带来的低频干扰。

缺点: 对高频磁场的干扰抑制效果差。电缆长度超过干扰波长1/20时,屏蔽效果下降。

适用场景:

低频模拟信号(如4-20mA、热电偶、RTD信号)。

传输音频信号。

当电缆两端地电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时(如相距很远的两个变电站)。

静态仪表直流信号。

2.2 双端接地(Two-End Grounding)

方式: 将屏蔽层在电缆的两端均进行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

抑噪机理: 主要用于抑制高频磁场干扰。它为高频噪声电流提供了低阻抗的泄放路径。根据电磁理论,高频干扰更倾向于利用集肤效应在屏蔽层表面流动,而双端接地能有效引导此电流,其产生的磁场与干扰磁场反向,从而抵消原磁场的影响。

优点: 对高频干扰(如变频器输出、RF设备、开关电源)的抑制效果非常好。

缺点: 如果两端接地点之间存在地电位差(ΔV),会在屏蔽层中产生一个幅值为ΔV/R_shield的地环路电流(I_noise)。这个电流可能耦合进信号线,或本身发热烧毁屏蔽层。

适用场景:

高频干扰严重的环境。

数字信号、脉冲信号(如编码器信号、Profibus-DP、以太网)。

电缆长度小于干扰波长1/20,且两端地网电位差极小( ideally < 1V)。

变频器(VFD)的电机控制电缆(必须双端接地)。

2.3 混合接地(Hybrid Grounding)

方式: 一种折中方案。通常一端直接接地,另一端通过一个电容器接地。对于低频信号,电容呈现高阻抗,相当于单端接地;对于高频信号,电容呈现低阻抗,相当于双端接地。

优点: 结合了单端和双端接地的优点,理论上既能抑制低频地环路干扰,又能泄放高频噪声。

缺点: 实施复杂,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容,成本较高,在实际工业应用中较少见。

2.4 中间点接地(Center-Point Grounding)或多点接地

方式: 对于很长的电缆,除了两端,还在中间的一个或多个点将屏蔽层接地。

目的: 减少屏蔽层的电位,降低屏蔽层自身的辐射,并防止在长电缆上形成驻波。它本质上是将一条长电缆分割成多个较短的电气段,从而优化高频性能。

适用场景: 超长电缆(远大于干扰波长),且沿线有可用的接地点,常见于高频通信领域。

第三章:决策流程——如何一步步确定接地方式

面对一个具体项目,可遵循以下决策流程:

第一步:识别信号类型与频率

低频模拟信号(<1MHz): 优先考虑单端接地。如4-20mA、Pt100、热电偶等,对地环路电流极其敏感。

高频数字信号/脉冲信号(>1MHz): 优先考虑双端接地。如Profibus、EtherCAT、编码器信号、VFD控制,其主要威胁是高频辐射干扰。

复合信号: 如同时传输低频和高频信号,需评估主要干扰源,或采用分层屏蔽电缆(内屏蔽单端接地,外屏蔽双端接地)。

第二步:评估安装环境与地电位差

地电位差风险高: 如果电缆连接的两个设备距离远(如超过50米),或分别连接在不同的接地系统上(如不同建筑的配电室),地电位差可能很大。此时,即使对于高频信号,也应优先采用单端接地或光纤隔离,以避免地环路电流烧毁屏蔽层。

地电位差风险低: 如果所有设备在同一个机房、同一个接地网下,地电位差极小(理想情况下应小于1V),可以安全地采用双端接地。

第三步:遵循相关标准与设备手册

绝对遵守: 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功率设备的制造商通常强制要求其电机电缆屏蔽层必须双端接地,且每端均需360°环接。这是安全性和EMC合规性的硬性要求。

参考标准: IEC、IEEE 1100、GB 50217等国内外标准对屏蔽接地都有详细规定,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第四步:实施与工艺——接地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再完美的方案也需依靠精湛的工艺来实现。“360°环接”是唯一可接受的屏蔽层接地工艺。

错误做法: 制作“猪尾巴”(Pigtail),即把一小段屏蔽线拧成一股接到地线上。这会引入寄生电感,在高频下呈现高阻抗,严重劣化屏蔽效果(可能使高频屏蔽效能下降达90%)。

正确做法(360°环接):

使用专用的屏蔽电缆夹(Shield Clamp)或导电的金属背板(DIN导轨)。

确保屏蔽层与夹具实现大面积的表面接触。

接地线应尽可能短、粗、直,直接连接到近的接地汇流排或设备星形接地点上。

第四章:特殊案例与高级考量

双重屏蔽/分屏蔽+总屏蔽电缆: 对于极其敏感或噪声恶劣的场景,可采用此类电缆。通常规则是:内屏蔽(分屏蔽)采用单端接地,用于防止内部串扰;外屏蔽(总屏蔽)采用双端接地,用于抵御外部干扰。

绝缘屏蔽/护套: 如果电缆有外护套,屏蔽层与外护套之间是绝缘的(如很多仪表电缆),则主要关注屏蔽层的接地。如果屏蔽层兼作护套(如铠装),则其接地同时也需满足安全接地要求。

光纤解决方案: 当电磁环境极端复杂、传输距离极长或地电位差巨大时,光纤传输是终极解决方案。它天然免疫电磁干扰,彻底解决了所有接地难题。

结论:系统思维,精准实施

确定控制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绝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它是一个基于信号特性、环境评估、标准遵从和工艺保证的系统性工程决策。

核心原则可归纳为:

抗低频,防地环,宜单端。

抗高频,泄噪声,宜双端。

地差异,必谨慎,首安全。

工艺精,360°,是根本。

可靠的方案往往是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由电气、自控工程师协同规划,统一接地策略,并在施工中严格督导,确保每一处接地都可靠、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稳定、可靠、抗干扰的控制系统神经网络,为现代化工业设施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相关标签:仪控电缆

上一篇:控制电缆老化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